【醫宗金鑑 傷寒論註 陽明病,發熱汗出246】
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
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飲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茵蔯蒿湯主之。
〔註〕:
陽明病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。
小便若利,大便因硬,不能發黃也。
但頭汗出,身無汗,是陽明之熱不得外越,而上蒸也;小便不利,濕蓄膀胱也;渴飲水漿,熱灼胃府也。
此為濕熱瘀蓄在裏,外薄肌膚,故身必發黃也,茵蔯蒿湯主之者,通利大、小二便,使濕熱從下竅而出也。
〔集註〕:
方有執曰:越,散也。
頭汗、瘀熱、發黃,註皆見太陽篇中。
茵蔯逐濕瘀之黃,梔子除胃家之熱,大黃推壅塞之瘀。
三物者,苦以泄熱,泄熱則黃散矣。
程應旄曰: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足徵陽熱之氣鬱結於內而不得越,故但上蒸於頭,頭為諸陽之首故也。
氣不下達,故小便不利;府氣過燥,故渴飲水漿。
瘀熱在裏,指無汗言,無汗而小便利者屬寒,無汗而小便不利者屬濕熱,兩邪交鬱,不能宣泄,故盦而發黃。
解熱除濕,無如茵蔯、梔子清上,大黃滌下,通身之熱得泄,又何黃之不散耶?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